公司新聞行業新聞
當前位置: 主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

四大發明不能忽略雕版印刷

時間:2015-03-01 15:47來源:深圳包裝彩盒印刷廠作者:深圳包裝彩盒印刷廠
專家簡介 辛德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兼事地理學史研究,曾出版《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等學術論著。 地

專家簡介

     辛德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兼事地理學史研究,曾出版《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等學術論著。

     地點:北大二教

    古代經書大部分是“雕版印刷”

     其實比較今天以電腦造材、電子造材技術為標注的新興的技術革命來說,中國古代發明的古物印刷術也是不亞于今天的技術革命。這其中就包括“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技術。從這項發明出現的時間來看,“雕版印刷”要比“活字印刷”早的多,從使用的范圍上看,“活字印刷”在中國古代的印刷比例占比小,而且它所印刷的內容是比較邊遠,在傳播中國古代經典文化特別是古代經書時,大部分是“雕版印刷”。

     因此,中國印刷術中除了“活字印刷”還有“雕版印刷”。

   在中國古代發明與發現中寫道,“文字發明后,人們嘗試過多種書寫材料。如殷商時代的書寫材料主要龜甲和牛骨”,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比較早的殷商時期留下的音古詞,是刻在龜甲或者牛的骨頭上,但是那是當時為了一些特殊需要,而不是人必須要拿刀去上面寫字。

     那么下邊的問題就更嚴重了:“其次是將文字鑄刻在青銅器和玉石上。”用青銅玉器記錄日常的文字,那更愚蠢了,也是不可能的。將文字符號刻在青銅上,要通過找銅礦、鑄銅器、制作合劑、再制作堅硬材料刻字,這是何等艱難。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只是寫一些紀念性文字而已。

     普通傳遞信息或者記錄信息是我們晚一點看到的,就是在春秋時代的竹木簡刻字。不過實際上普通老百姓可以采用更簡單的辦法,比如北方比較常見在樺樹皮上寫字。

     四大發明的說法是從西方人那里來的。在《新工具》一書里提到了三大發明,書中說印刷術,這個翻譯是準確的。馬克思談到的四大發明也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不是活字印刷。恩格斯談的是磁針、印刷、活字、亞麻紙,雖然有個活字但是顯然它跟印刷是并列的,那他在里面談到的可能是東方輸入的一些技術。

     美國學者編寫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新傳》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印刷術的書籍,他說:“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四種偉大發明的傳入,對現代世界的行程,曾起重大的作用”,其中“造紙和印刷術,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并使推廣民眾的教育成為可能”。這是作者卡特在美國研究印刷術的時候談到的,書中寫的是“印刷術”而不是“活字印刷”。

    元代將泥活字改為木活字提高了活字印刷使用價值

     西方的活字印刷普遍是15世紀以后才出現,更多是在16世紀,而早在中國的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活字印刷。

     那么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是不是真的既經濟又便捷、快速?

     北宋中期沈括寫的《夢溪筆談》,在元代的一個刻本的第十八卷里,有一條叫“技術門”,講“百印書籍”,“百印書籍”就是用雕版來印刷書籍,這句話為我們判斷雕版印刷術產生于什么年代提供了依據,就是說唐朝時雕版印刷還不是很興盛。在北宋順義年間,活字印刷又為模板。我們現在看到的《夢溪筆談》就是戰國的寫本,秦漢的寫本,不同程度都有一些劃痕。

     我們找最后的結論看,雖然沈括說“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就是說印兩三本書的話著實的不方便,若是印數十百千本就好用了。在語言表述上這只是一種虛擬狀態。雖然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成就,但其并未在較大范圍內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

   《玉堂雜記》是作者周必大講的28句28條,每一條都是很短三十幾個字,于是他自己嘗試印了一下,一共就印了28句,但那是好奇所為,并不代表著南宋時期普遍使用。

     元代的王禎改革了這項技術,把沈括的泥活字變成了木活字,活字印刷從此才具有了較大的使用價值。

     從北宋時期開始到南宋,留下大量的出版書,南宋的印刷量很大,沒有看到一個北宋的。大量元代的書籍也留了下來,都是雕版。活字印刷的出版物實際存在的我們可以參見個別人偶然做到但完全沒有商業化的應用,但是雕版印刷術不僅商業化,而且是大批量的使用。最典型的在今天福建的建陽書廠,暢銷全國而且跨洋過海遠銷到高麗、日本,明顯說明它是有商業資源的。

    雕版印刷工人只需分清黑白就能完成排版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一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第一,“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要看這字的厚度。中國古代的銅錢硬幣邊緣都比里面的文字高一塊,制作起來是極其困難,不好拿。把這個做好了以后用火燒一天就把它燒硬了,燒硬了以后第二個工具是拿一個鐵板,把松脂蠟和紙灰攪拌在一起覆蓋在鐵板上面。

     為什么要覆蓋在鐵板上面呢?因為要把一堆活字就是薄如錢唇的東西放在鐵板上,鐵板有鐵框,然后就密密地把字一個個擺上,擺滿這就是一個板,然后“待就火煬之”。

     擺平了后在上邊刷墨,刷完之后把紙再蓋上,然后再刷紙的背面,把它揭開就出現一頁書了,所以這個字需要的都是反字,跟我們現在刻字是一樣的。那么如果擺不平刷墨后,放上紙再印時,就會包墨不均,或者根本沒有,讀者閱讀時的視覺效果不好。

     畢昇最初嘗試時,這個問題他解決的非常好。他說,“待就火煬之,藥稍熔”,即鐵板一導熱藥熔化成糊狀,這時把字擺上,然后用一個鐵板壓它。這樣印版最后的平整程度取決于它上邊壓鐵板的程度。

     那么畢昇這么好的技術后來怎么沒推廣呢?因為每一個步驟都妨礙效率。

     所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的假設是不成立的。這個工藝挖個土都特別慢,更不要說這個薄如錢唇的字和涂料粘上之后活字印刷的技術了。字要穩固,意味著把它燒熱了放在鐵板上,等烤化后把它按平,按平后等它涼了之后再印,涼了它就凝固了,要想再印就得再用火烤,再把它拿下來,太過麻煩。所以說對漢字來說很難使用。

     雕版印刷,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書了。

     從這個技術上說,活字印刷要求漢字排字工人必須認真,但是雕版的工人只需要有認字的人把字寫在木板上,工人只需要看出哪是黑哪是白就行,留下黑處,去掉白處。

     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把活字重復使用,把字按照一定的規律擺到架子上,下次再能用的時候直接用,相對于畢昇的泥活字來說基本上不可能。

    銅活字印刷在用銅有嚴格限制的年代很難實現

 

     活字印刷直到明代中期一度可能比較好。在江蘇的無錫,到今天上海長江三角洲這里,就有一批人是用過活字,不過最后失敗了,就是它在效率、字量幾個方面綜合比較起來,數量感覺少。

     那時宋代的雕版印刷發生了巨大的技術革命。此前,刻字更像手寫的書法。宋代時出現了一個技術競爭,就是把字體改變了,改變成橫平豎直,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刷字里邊的縱字。

     如果雕版印刷不改變,活字印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它改變了。到了萬歷年間,中國的雕版印刷的絕大多數書籍,印刷字是宋體了。

     后來活字印刷在中國一些家族勢力比較強大的省份印家譜,家譜相對來說印刷的數量比較少。印大量書籍時,印完后就馬上拆掉,拆掉就要馬上弄第二版是不可能的。中國雕版印刷的巨大技術優勢就在于,版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保存幾百年。

     一直到清代后期,西洋的活字印刷技術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活字印刷只保留了很小一部分深圳印刷廠

     明代正德年間有幅圖,現在還把它稱之為銅活字,但我的觀點它不是。這里寫著叫“活字銅板”,所以他們認為這字是銅做的。但它不可能是銅做的,從技術來看,它由板和字兩部分組成,所謂活字說字是活字,所謂銅板是下邊墊的那個板是銅的。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錢幣是銅的,理論上來說,每個銅錢的價值和等值的銅是相等的,但是中國的銅資源到宋代后就很匱乏,因此宋代開始就大量使用紙錢了。對于民間用銅,國家也有嚴格的限制,如大清民間制銅像是絕對禁止的。記載說長江三角洲有大量的銅版印刷是有問題的。除去銅資源不足外,還有是造價太高。一部銅活字印刷的作品相當于20萬兩銀子,20多萬兩銀子如果印出來效果好也值,但是印出來并不好。

     但為什么福建人覺得可以用銅呢,因為任何時代都會有一些奇怪的人做奇怪的事,但是我們為什么說不行呢,按照很多學者的說法就是嘉靖年間、正德年間前后這樣的書就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出現了。長江三角洲一代人杰地靈,聰明的人們怎么會干這么不合算的事呢?所以有些事情我們用最簡單的辦法就可以判斷出來。所以說歷史真的很簡單,一點都不復雜。

(責任編輯:深圳包裝彩盒印刷廠)
------分隔線----------------------------
  • 本網站刊登此文(四大發明不能忽略雕版印刷)只為傳遞信息,并不表示贊同或者反對作者觀點。
  • 如果此文(四大發明不能忽略雕版印刷)內容給您造成了負面影響或者損失,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 如果此文(四大發明不能忽略雕版印刷)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
推薦內容
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91